辽沈战役,战功赫赫的第八纵队,却背上了“不果敢”的骂名。这支率先凿穿锦州城,又在辽西两次斩断敌军退路的部队,为何历史评价如此分裂?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司令员,你咋想的?
1947年12月,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换了人。黄永胜因作风问题被撤,段苏权接任。这本来就让林彪心存芥蒂,两位主官的关系,一开始就有点儿别扭。
战役一开打,矛盾就显现了。1948年9月,8纵接到控制锦州机场的命令。司令员段苏权却为了机场是废弃的还是能用的,发电询问。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上级认为他犹豫不决,延误了战机。参谋长刘亚楼火大得很,直接骂道:“当然是打可以使用的飞机场!”这事甚至惊动了毛泽东,8纵被通报批评。
几天后的10月4日,锦州外围战。8纵负责东面据点。大紫荆山、北大营都拿下了,偏偏小紫荆山出了岔子。23师68团8连因为“思想麻痹”,阵地丢了又夺回来。
阵地虽然夺回,但指挥部没及时上报。刘亚楼更生气了。他觉得隐瞒不报,比战术失误本身更严重。这简直是挑战指挥部的底线。
这些事,让林彪和刘亚楼对段苏权彻底有了意见。他虽然严谨,但在他们看来,关键时刻就是不够果断。这跟林彪要求的“迅猛决绝”,完全不是一路人。
硬核战绩,谁能不服?
可话说回来,8纵的战功那也是实打实的,没人能抹去。1948年10月14日,锦州总攻开始。8纵只是东路“助攻”部队。
但段苏权偏不信邪,就是要“把助攻当主攻打”。第一次突破失败,他立马调整。结果呢?成功突入锦州东城,歼敌过万。连国民党93军军长盛家兴都被俘了。8纵实实在在打穿了东城防线。
锦州打完,更关键的来了:辽西战场。1948年10月25日,廖耀湘兵团想往营口跑,从海上溜走。
8纵23师在六间房,硬生生把廖耀湘兵团南撤的通道堵死了。代价不小,师副政委任荣都负了伤。但这次阻击,把敌人逼得只能转向。
10月27日,康屯。廖耀湘兵团的精锐“老虎团”(新22师64团)想往沈阳突围。8纵23师69团再次发力,直接把他们全歼了。毙俘敌军3000多,自己只伤亡500多。
两次阻击,廖耀湘兵团的退路被彻底锁死。他们被解放军包了个严实。国民党将领郑庭戡在信里都说,是这些“铁闸”般的阻击,让辽西会战大获全胜。8纵的功劳,绝对是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一环。
功劳,真能抵过错?
那么,战功这么大,为啥还要被骂?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在总结报告里,还是点名批评8纵:“存在犹豫不果敢,几乎执行误时间,妨碍任务的完成。”
这批评可不是空穴来风。在林彪的字典里,战场上“果断”和“按时完成”是第一位的。8纵战术上赢了,但机场请示、小紫荆山瞒报这些“瑕疵”,已经动摇了最高指挥层对“令行禁止”的信任。
这种信任一旦缺失,在整个战役大局上,那就是天大的事。所以,就算你歼敌过万,俘虏军长,就算在辽西立了天大的功劳,这些都无法完全抵消高层眼里的“过失”。尤其是那些碰了指挥权威的红线。
最终,段苏权的军旅生涯因此受挫。部队整编成第四野战军,他的职务不升反降,调去东北军区作战处。而他曾经的部队,45军,军长却由林彪的爱将黄永胜接任。这种安排,高层对段苏权的看法,一目了然。
将军的委屈,谁懂?
所以,8纵在辽沈战役中的遭遇,可不是简单一句“功不抵过”能说清的。它既有赫赫战功,也有上层认定的“指挥缺陷”。这更像是特定指挥体系下,功勋卓著却与高层期望“错位”的一个复杂案例。
这个“功过谜团”,最终都落在了司令员段苏权个人身上。从辽沈的委屈,到1955年授衔时愤然扯下肩章,都成了他将军生涯的缩影。这位18岁就当师政委的开国将军,一生经历的坎坷,远不止一份战报能写尽。
富豪配资-配资公司平台-配资平台下载-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