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决战》中,国军将领廖耀湘为了突破重围,提到了一种名为“立体滚筒式的战略转移”的作战方式,而东野高层也以“立体滚筒式追击”来回应。听起来像是两方在互相较量,实际上让观众们大感困惑。这个“立体滚筒式”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和滚筒洗衣机有关吗?并非如此。实际上,这个所谓的“立体滚筒式战略转移”曾是廖耀湘的成名绝技。在辽沈战役中,他确实试图凭借这一战法脱身东野的包围。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读这背后的故事。
一、早年学成,廖耀湘的“法式滚筒战法”
廖耀湘早年曾在法国留学,接受过西方军事理论的洗礼,掌握了大量的外国军事知识。深受影响的他,结合自己的思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作战方法——“立体滚筒式战法”。乍一听,这个名称颇具神秘感,但若细细研究,其实并不算什么全新的理论。从某种角度来说,早在中国战国时期,就有类似的阵法在使用。
根据《孙膑兵法》中的阵法篇记载,秦国曾采用一种名为“玄襄”的阵型。该阵法的结构是:弩兵在前、长戟兵居中、长矛兵在两侧。战斗开始后,弩兵首先发起攻击,随后是长戟和长矛兵交替跟进。这个阵法讲究层层进攻,持续不断的攻势。在电影《荆轲刺秦》中,我们就能看到这种阵法的生动再现,气势磅礴、让人印象深刻。而在冷兵器时代,这种交替进攻的方式在实战中非常具有杀伤力。
展开剩余77%而廖耀湘的“立体滚筒式战法”,也有类似的战术精髓。不同的是,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战法中的细节有所不同。比如,在部队进攻时,廖耀湘要求将部队分成前、中、后三个梯队。第一梯队负责正面攻击,第二梯队进行纵深防御,第三梯队则是待命休整。之后,梯队依次交替,确保部队能够持续推进,不断补充、轮换。在防御时,方式类似,部队按梯队交换位置,持续保持防线的强度。这种战法的核心实际上是“交替掩护战术”,它的精髓在于保持梯队的紧密配合,避免敌人找到突破口。
然而,尽管这套战法看似新颖,其实并不算什么创新。事实上,廖耀湘的战法是在继承了祖先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战争的特点进行的一种调整。尽管如此,这一战法还是帮助廖耀湘一战成名。具体战例可以追溯到1942年。
斯瓦河逐次战斗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五军计划在平满纳展开决战,廖耀湘的22师接到任务,需要利用斯瓦河一带逐次抵抗,拖延日军的进攻,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廖耀湘根据地形布置部队,并运用“立体滚筒式战法”执行任务。他先派出66团进行佯攻,再让64团、65团分别在距离斯瓦河不同位置设立防线,逐层抵抗。虽然日军进攻猛烈,但廖耀湘的部队依然稳步后退,并有效拖延了敌军的推进,直到4月16日,主力成功撤至平满纳,为最终的决战做好了准备。
这一战中,廖耀湘通过交替掩护和逐次防守,成功完成了既定任务。虽然有一定的伤亡,但整体上他完成了任务,充分体现了“立体滚筒式战法”的优势。
成功背后的因素
廖耀湘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地形的有利条件,斯瓦河一带山峦丘陵交错,为部队提供了天然的防御阵地。其二,廖耀湘的22师拥有较高的士气和纪律,官兵能按命令行动,有效执行交替掩护战术。这使得廖耀湘能够顺利拖延敌军,为主力部队赢得宝贵的时间。
然而,尽管这场战斗取得了相对的胜利,也没有证据表明廖耀湘的战法完全来自法国。所谓的“法式滚筒”只是一种网友的调侃而已。
二、战场上的误区:滚筒战法的局限性
廖耀湘的战术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得很有效,但在一些关键战役中却暴露出了其局限性。特别是在辽沈战役期间,廖耀湘的战法在执行时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当时国军的锦州防线岌岌可危,而廖耀湘却没有立即采取快速机动的策略,而是依旧稳步推进。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虽然符合常规战法,但在紧急情况下反而耽误了时机。最终,锦州在他赶到之前就已被东野攻占。
这种情况再次证明,廖耀湘的“立体滚筒式战法”在一些关键时刻并不适用,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反应的战斗中,往往显得过于迟缓、缺乏灵活性。虽然他在进攻时保持着稳步推进,但却未能及时应对紧急局势,从而错失了最佳时机。
三、从“滚筒战法”到全面溃败
随着战局的变化,廖耀湘的“立体滚筒式战法”在实际应用中也开始出现问题。特别是在辽西的黑山阻击战中,廖耀湘本应迅速指挥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却因慌乱导致指挥失误,出现了部队之间脱节的情况。郑庭笈的49军前卫团甚至在行进中被东野部队俘虏,证明了廖耀湘对战场局势的掌控力已经丧失。
在这一过程中,东野的3纵7师21团3营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一番侦查,他们发现了廖耀湘的指挥部,并发起了突然袭击。廖耀湘的指挥中枢被摧毁后,他的部队陷入了混乱。指挥失误、部队脱节,再加上地形的限制,导致了廖耀湘的“立体滚筒式战法”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
四、局势逆转:东野全面追击
东野的指挥层得知廖耀湘的指挥部被摧毁后,迅速发出了“无论何时何地,发现敌人就立即消灭”的指令。这一命令释放了东野部队的机动性,部队不再需要事事请示,迅速展开追击和围歼。最终,东野各部队通过灵活的机动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廖耀湘部彻底击溃。
通过这一系列战斗,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廖耀湘的“立体滚筒式战法”曾在滇缅战场上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辽西的平原上,由于缺乏有利的地形支持,加之指挥失误,他的战法未能如预期般发挥作用。而东野部队则凭借灵活应变的战术,成功压制了廖耀湘,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发布于:天津市富豪配资-配资公司平台-配资平台下载-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