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公元1081年,大宋王朝的朝堂上少了一个叫苏轼的官员,远在湖北黄州的一片荒地上,多了一个叫苏东坡的农夫。
良农惜地力,幸此十年荒。桑柘未及成,一麦庶可望。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君欲富饼饵,要须纵牛羊。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苏轼 《东坡八首·其五》
苏东坡虚心地向当地老农请教耕种技术,荒地上的瓦砾和杂草渐渐被清理掉,开始有了丰收的模样。第一年种下的麦子在时光中发育,不断抬高他的视线,让他对未来的每一天都怀有乐观的想象。孔孟老庄、四书五经,此时都没了用场,苏东坡日复一日地观赏着眼前这部天然大书,对它在每个瞬间里的细微变化深感痴迷。
土地是讲理的,它至少会承认一个人的付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简单而淳朴的劳动方式,蕴含着无可比拟的道德感。土地征用了他的身体,却使他的精神得到了解放,苏东坡在田野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远离朝堂纷争的一次突破,这让他感觉自己离偶像也更近了一步。
“别人以他为偶像,他也有偶像,他特别羡慕陶渊明。他羡慕陶渊明,又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然后过他的田园生活。但是苏东坡他不能挂冠而出,而且被贬了,贬到黄州来了,一大家人生活困难,他不得不开荒种地,天天为了五斗米来耕种,面朝黄土背朝天”——郭杏芳(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苏轼他自己说,其实他是不想做官的,他就是想在家里读书,过上很普通的日子,就像陶渊明那样,陶渊明的这种人生理想就是苏轼的生活理想。可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男士,那你要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就是从本性来说,苏轼是希望能追求个体心灵的自由,这其实也是整个宋代人普遍的一个矛盾。他从个体自由的时候,他希望能够当隐士,在家里闲居,他们又要承担着对社会的责任,这就是范仲淹他们所主张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这是田野上最动人的时刻,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神奇的萃取,用他艰辛而诚实的劳动把大自然的精华萃取出来。妻子王润之用大麦与小红豆掺杂,做成了熟饭,孩子们觉得难以下咽,说是在“嚼虱子”,但苏东坡吃得很香,还给这种新研发的餐食取名“二红饭”。他心中充满无法形容的自我满足,过去他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甜。
今年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苏轼 《二红饭》
苏东坡对农夫的身份适应得很快,这个身份充实了苏东坡的生活,给了他不同的生命体验。与贩夫走卒、村夫农妇相往来,他少了为官时的谨言慎行,可以以本色示人。这样的生活苏东坡很满意,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自己被人推搡谩骂,人们不识得他是个官儿。
“在这之前,他好歹是个中层干部,官职也不小。高高在上,离普通百姓是有一段距离的。但是在他被贬官以后,这些都没了,他就是个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的,这样一来,就把他这个身段不得不放低。大概他此前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觉得贬了官我也还是个官,那真正碰到一个醉汉把他推倒了,他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不是个官了,不是个正经的官了,我是跟老百姓一个样了。所以他这个时候并生生气,他觉得放下身段以后更加接地气了。这样一来,他的心态会有一个变化,这种变化能够支撑他在这苦难中度过贬谪生涯”——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苏东坡很喜欢这种“不为人识”的新奇感受,他满怀善意与世界相处,每天流连在黄州的山水之间,扁舟草履与渔樵杂处。
“苏东坡这个人,他一生喜欢交朋友。在交朋友的方面,他说过一句话,他说他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冯扬 (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他好像与生俱来就生活在这样的场景中,回想起繁华的汴京、皇宫、朝堂,已是恍如隔世,像一场不切实际的梦。在黄州的生活是如此真实,如此自然而然,季节的轮回里蕴藏着未来的无限希望。
烫皮、刮毛、焯水、切块、翻炒,加入灵魂料汁红曲米水,大火收汁。繁复的工序,精湛的厨艺,成就一份正宗的东坡肉。
九百多年前,苏东坡不会想到他在困顿中发明的食物竟有风靡千年的魅力。他在发明这道菜的时候,做法也并没有那么复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 《猪肉赋》
“他当时就说,黄州的物价很便宜,猪肉富人不肯吃,穷人不会做,他就写了这个《猪肉赋》,什么净洗锅少著水。他这个赋实际上就是整个做猪肉的过程”——郭杏芳(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在那个君子远庖厨的时代,苏东坡不仅爱吃,更精通厨艺。初到黄州,俯瞰浩浩江水,远眺群山上的竹林,他就开始盘算将来的口食。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 《初到黄州》
后来,这两种食材果然常常出现在苏东坡的餐桌上。苏东坡很喜欢吃肉,初到黄州,他因为水土不服得了红眼病,医生告诫他不能吃肉。
“他就回答医生说,我的眼睛生病了,跟我的嘴巴有什么关系呢?怎么不让我的嘴巴吃呢?那要是我的嘴巴,我的喉咙生病了,那我的眼睛是不是不能看了?那我的眼睛还是要到处看的”——冯扬 (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黄州西北的长江岸边,有一片壁立的断崖,山石颜色赤红,传说是周瑜大破曹军的古战场。公元1082年,苏东坡第一次站在赤壁面前,面对惊涛拍岸的江水,仰天长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从此,他的名字就和这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江水滔滔,千年不竭。月缺复圆,万古不改。公元1082年,黄州赤壁的清风明月,抚平了苏东坡在尘世的伤痛。在海阔天空的环境里,苏东坡的心灵与大自然互相呼应。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 节选《临皋闲题》
在对大自然的观照中,苏东坡悟出了万物运行变化的奥秘。
“苏轼通过对江和月的这种变和不变的这种思辨考虑当中,后来获得一些人生的启示。其实江山是永恒的,任何人都是历史上(的)一个过客。苏轼也好,伟人也好,普通人也好,都只是历史间的一个过客。那么我们在当下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所谓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就是你从大自然当中去体会,去获得心灵的安慰,这是苏轼的过人之处”——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这里面就是很有哲理的,也很有他的人生的感悟在里边。就是世间万物,有些东西他能够讲,'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就是说不是属于我的东西,我绝不去强求,去掠夺它。但是清风明月,大自然的美景,这个是大家共享的,所以他也愿意做欣赏。就是有这样一种心态,这样就使他能够该收的时候收,该放的时候放”——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今天让你挑战一下,做一个苏东坡夜游赤壁的那个核舟……”
苏州舟山村,核雕大师周福林正在向女儿传授核舟的雕刻技法。
“我从小是生长在这个环境里面的,核雕这个作品每天都摆在家里面,每天都可以看见。真正地了解这个作品是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核舟记》。我记得老师讲这个课的时候,提前跟我沟通了一下,让我把核雕原材料什么带去学校展示过。然后那个时候感觉,就是自己的父亲能雕这个核舟,感觉蛮自豪的”——周频(江苏苏州核雕工艺美术师)
近千年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还原苏东坡泛舟赤壁的情景,试图找寻他的身影。或许处在人生低谷,仍能收获旷达超脱的生命感悟,这份浪漫才是苏东坡赠予世人最好的礼物。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在故宫以苏东坡为名举办的大展,由于种种原因,《寒食帖》的真迹并没有出现在展厅中,但这幅临摹卷仍然吸引了许多“东坡迷”驻足。
“这个作品不是很规范的写法,一般人把它看作行书,但也有人说它是行草,具有草书的一种风味。字也不是很规整的,它有的时候是一种很飘逸的,有些出格的,不受书法作品规范的要求,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感觉,所以写的时候应该是一种,不是心情很平静的(状态)”——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谪居黄州的第三年,看见乌鸦衔着未燃尽的纸钱从窗前飞过,苏东坡才惊觉。又是一年寒食节来临。绵绵细雨引发了流放诗人豁达下隐忍的委屈,惆怅孤独的情绪凝在笔尖,一泻而下。
“其实苏轼到黄州以后,他其实已经经过了一些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慢慢地去参悟,去悟他的人生。他在写《赤壁赋》的时候,其实还是没有完全走出来。但后来到了写《定风波》的时候,他就走出来了,走出来这种心灵的困境”——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这一年春天,苏东坡和友人在沙湖道上漫步,不巧赶上了下雨。面对狼狈的友人,苏东坡淡然微笑,吟出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
经历了险些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后,苏东坡越来越享受这种平淡真切的生活,无论命运如何变幻莫测,他都可以欣然接受。不久,苏东坡接待了自岭南北归的好友王定国。
“王定国的爷爷是宋朝的一个宰相,所以王定国是高干出身了,所以他社会地位一直是比较高的,而他跟苏轼的交往一直是很密切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的时候,王定国也出来救助他,而且他(苏轼)有的诗就是写给王定国的。被人抓住了,那王定国作为接受这个诗的一方,也给牵累进去,所以王定国所定的罪,在乌台诗案中那些苏轼以外的人当中,他定的罪就比较重”——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定案后,王定国被贬到宾州(今广西宾阳)。在古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人人避之不及,王定国的家中歌女侍妾纷纷散去,但侍妾柔奴毅然坚持陪伴王定国踏上了前往岭南的路途。宴饮中,柔奴为苏东坡献唱。
“苏轼总觉得王定国被贬,而且贬得那么远,罚得那么重,是被他牵累的,就觉得自己愧疚。碰到柔奴,就跟她讲,说是你到了南方那里,一定是生活条件各方面大概不是很好吧。但是柔奴的回答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柔奴淡淡一笑,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回答让苏东坡大为意外,想柔奴只是一个柔弱女子,对于命运加之于身的苦楚,却能如此豁达地看待。心安定的地方就是故乡,可以想见,这句回答给了苏东坡满怀愧疚的心多大的安慰。他为柔奴这句话写下了一首词,《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其实苏轼本来这个时候对人生已经看淡了,他慢慢悟出了一个心理公式,叫'譬如当初’。就是你的地位、你的财富,原来拥有的被剥夺掉了,那么他就人回到原来的原点上去。为什么贬到黄州痛苦?是因为他想原来是湖州的知州,用今天话说是一个市委书记,现在变成了一个阶下囚,这个地位就失落了。那他自己就考虑说,我原本就是一个黄州落第的秀才,他说我本来就是黄州人,只不过我是出去高考转了一圈以后,我现在要回到自己家乡来了,那黄州人能过我就不能过了吗?这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譬如当初’,就比如我本来就这个地方的人,正好柔奴的这一句话就跟他心有戚戚焉,正好他们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共颤”——王兆鹏(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这个'此心安处是吾乡’感慨,苏轼不光把它写到了词里边,而且把它活学活用,用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当中”——刘尚荣(中国苏轼研究学会顾问)
初任杭州,苏东坡总感觉对杭州的事物很熟悉,深信自己前世是杭州人。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
——苏轼 《和张子野见寄三绝句 过旧游》
被贬黄州,苏东坡全身心投入农业劳作,尽力融入当地生活。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苏轼 《东坡》
此后的人生中,再贬惠州,因为美味的荔枝,他欣然表示不辞长作岭南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 《惠州一绝》
流放海南,苏东坡很快适应海岛生活。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苏轼 《别海南黎民表》
“此心安处是无乡”,苏东坡用一生完美诠释了这句话,他随缘自适,内心平和,把一蓑烟雨过成了诗与远方。
公元1083年,侍妾王朝云为苏东坡生下了第四个儿子苏遁,苏东坡为这个新生儿写下了一首与从前风格截然不同的诗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 《洗儿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东坡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他自己也已下定决心,从此就在黄州安心做一个农夫。
然而命运并不由苏东坡自己掌握,公元1084年,宋神宗下诏,“人才实难,不忍终弃”,将他调离黄州。送别苏东坡的人群里,有士绅、有农人,还有和尚和道士,面对这些真挚的面孔,苏东坡心中百感交集。
此后的岁月里,每当绝意仕途时,苏东坡总会想起黄州。如果不能归乡,他情愿再回黄州,重新做他的东坡老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豪配资-配资公司平台-配资平台下载-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