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之际,民族危亡悬于一线。面对装备精良、气焰嚣张的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毅然挺进敌后,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其中,林彪作为八路军115师的杰出统帅,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灵活机动的战术指挥,在华北、山东等地连续重创日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与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以下十大经典战役,正是林彪军事思想在抗日烽火中的璀璨结晶,它们不仅有效消耗了日寇有生力量,更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为敌后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25日)
背景:日军板垣师团21旅团一部向平型关突进,意图配合大同方向主力围歼中国军队。林彪率115师在平型关东北山地设伏,决心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战术:利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镇约13公里狭长谷地,实施“拦头、斩腰、断尾”的“口袋阵”伏击。685团“拦头”,686团“斩腰”,687团“断尾”,独立团阻援。
成果:经6小时血战,歼敌千余人(日军称约400人),击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批武器辎重。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胜利,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士气。
二、广阳伏击战(1937年11月4日)
背景:娘子关失守后,日军第20师团40旅团沿正太路西犯太原。林彪判断其必经广阳地区,决心再次设伏。
战术:选择广阳以东松塔镇附近有利地形,采取“分段截击”战术。以主力隐蔽设伏于道路两侧高地,待敌主力进入伏击圈后猛烈突击,将其分割为数段,各个歼灭。
成果:歼敌近千人,缴获骡马700余匹及大量物资,有效迟滞了日军对太原的进攻锋芒。
三、午城、井沟战役(1938年3月)
背景:日军占领临汾后,其兵站线经蒲县至午城、大宁。为切断敌后方补给,粉碎其西犯黄河企图,林彪指挥115师主力发起破袭。
战术:采取“围点打援”结合“连续伏击”。先以一部袭击午城敌兵站诱敌,主力预伏于井沟、张庄公路两侧高地,伏击由蒲县来援之敌;后又在罗曲、上下乌伏击由临汾来援之敌。
成果:连续作战五昼夜,共歼日军千余人,击毁汽车79辆,切断了敌临汾至大宁的交通线,迫使日军放弃了大宁、蒲县。
四、汾离公路三战三捷(1938年9月)
背景:日军为巩固后方,保障汾阳至离石运输线畅通,不断向吕梁山区“扫荡”。林彪决心在敌交通线上连续伏击。
战术:
1. 薛公岭伏击战(9月14日):于吴城镇以东薛公岭设伏,歼灭敌运输队200余人,毁汽车20辆。
2. 油房坪伏击战(9月17日):在汾离公路中段油房坪附近再次设伏,歼敌百余人。
3. 王家池伏击战(9月20日):在敌前两次受创后必经的王家池附近设伏,激战竟日,歼敌近800人(含一名旅团长山口少将)。
成果:三战共歼敌1200余人,毁汽车30余辆,迫使日军一度放弃该运输线,粉碎了其“扫荡”计划。
五、樊坝战斗(1939年3月)
背景:115师师部率686团挺进山东,为打开鲁西局面,决定拔除日伪重要据点郓城西北的樊坝。
战术:采取“围寨强攻”结合“围点打援”。集中优势兵力,利用夜暗秘密接敌,突然发起攻击,突破寨墙后分割围歼守敌;同时部署兵力阻击郓城方向可能来援之敌。
成果:全歼伪军一个主力团800余人,活捉团长刘玉胜,缴获大量武器。此战震动了鲁西,为115师在山东立足发展打开了局面。
六、陆房突围(1939年5月11日)
背景:日军调集5000余人,分九路合围115师师部及主力一部于肥城东南陆房山区,形势万分危急。
战术:在被动被围的不利态势下,林彪(此时已赴苏联,实际指挥为代师长陈光,但体现了林彪奠定的部队战斗作风)指挥部队依托山地顽强固守,白天以少量兵力扼守要点,主力隐蔽待机,击退敌多次冲锋;夜间果断选择敌结合部薄弱点,实施分路、隐蔽、坚决的突围。
成果:虽自身伤亡360余人,但毙伤日军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成功粉碎了日军的围歼企图,保存了有生力量,被誉为“第二个平型关”。
七、梁山战斗(1939年8月2日)
背景:日军第32师团1个大队及部分伪军,孤军深入梁山地区“扫荡”。林彪(时在苏联,指挥为罗荣桓)决心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该敌。
战术:利用青纱帐和复杂村落作掩护,秘密接近敌人。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围歼”战法,将敌诱入预设的独山庄包围圈,然后发起猛烈攻击,逐屋争夺,分割歼灭。
成果:全歼日军长田敏江少佐以下300余人,俘24人,创造了在平原地区以劣势装备全歼日军一个成建制大队的模范战例。
八、鲁南反“扫荡”作战(1940年4月)
背景:日军集中重兵对鲁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战术:林彪(时在苏联,战略方针影响在)所部灵活运用“敌进我进”战术,主力适时跳出合围圈,转入外线;同时组织精干小部队和民兵在内线广泛开展游击战、破袭战、地雷战,袭扰疲惫敌人。在外线寻机打击敌侧后及孤立据点。
成果:经月余作战,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毙伤日伪军2200余人,保卫了鲁南根据地。
九、甲子山反顽战役(1942年8月-12月)
背景: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趁日军“扫荡”之机,多次进犯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甲子山区。
战术:面对顽军重兵固守碉堡工事,林彪(时在延安)所部(实际指挥罗荣桓)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方针。集中优势兵力,选择顽军弱点,实行重点突破;同时开展强大政治攻势瓦解敌军。经过三次大规模反击作战。
成果:最终收复甲子山区,歼灭顽军孙焕彩部5000余人,沉重打击了山东顽固派的反共气焰,巩固扩大了滨海根据地。
十、郯城战役(1943年1月)
背景:为打破日伪封锁,扩大滨海与鲁南联系,115师一部决定拔除鲁南重镇郯城。
战术:采取“强攻与奇袭结合”。先以部分兵力伴攻马头镇吸引敌军注意力,主力隐蔽长途奔袭郯城。利用夜暗发起突然攻击,以连续爆破手段摧毁敌碉堡工事,突入城内展开巷战。
成果:攻克郯城,歼灭日伪军及伪政权人员近千人,缴获大批物资,是山东敌后我军首次对日军设防坚固县城实施攻坚并取得成功的范例。
结语:不朽的军事遗产
林彪在抗日战争中的十大经典战役,是其在极端劣势环境下,将运动战、游击战、伏击战、奇袭战、攻坚战等战术发挥到极致的典范。从平型关的“拦头斩腰断尾”,到汾离公路的“三战三捷”,再到梁山歼灭战的“瓮中捉鳖”,无不闪耀着其“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军事思想光芒。这些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有效策应了正面战场,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坚持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史诗中激昂的篇章,更是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以智克刚的永恒教材,其战略战术价值与彰显的民族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注:林彪于1938年3月因伤赴苏联治疗,1942年初回国后主要在延安工作,未再直接指挥前线作战。故1938年中期以后的著名战役(如陆房、梁山、郯城等),其战略指导思想和部队战斗作风深受林彪前期治军影响,具体指挥则由罗荣桓、陈光等将领执行。文中已根据实际情况标注说明。
富豪配资-配资公司平台-配资平台下载-十倍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